《樓外樓》熱播 食色生香開啟霸屏模式
《樓外樓》海報
還記得央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嗎?曾經(jīng)一度讓觀眾牽腸掛肚。如今,一部為觀眾喻為民族史詩劇版“舌尖上的中國”正在央視一套黃金檔熱播。更為吸睛的是,這部由拉風傳媒出品,張鐸、秦海璐、葉璇等新老戲骨主演的歷史正劇剛一播出就以9.2766%沖上收視率冠軍這一寶座,隨后幾日,收視率更是節(jié)節(jié)攀升,大有霸屏之勢。
相比他劇,這部史詩劇立意高遠,內(nèi)容的確不俗,無論是商戰(zhàn)、軍閥混戰(zhàn)等歷史元素,還是個人成長抑或愛情一波三折之經(jīng)歷,都頗具看點之處。可以說,近觀飲食之大美,遠眺中華文化之魂魄,食色生香接地氣,工匠精神亦在于此。
大史不虛,小事不拘
首先,就劇情來看,該劇遵循的是“大史不虛,小事不拘”的創(chuàng)作宗旨,甚至小事亦有據(jù)可查。要知道這是正史劇和野史、戲說的最大區(qū)別。身為杭州西子湖畔的地標式建筑,“樓外樓”可謂見證杭城歷史風云變幻??梢哉f,“樓外樓”是名流會集之所,亦是當時最大的“文化沙龍”。要知道,吳昌碩老先生曾點評過“樓外樓”的招牌,魯迅、許廣平曾在此宴請浙大校長鄭介石,郁達夫在此登樓賦詩,馬敘倫在此憂國憂民憤然題壁,柯靈、黃佐于日本投降之日在此狂歡大醉。就連我最敬仰的弘一法師出家前亦在此吃過紅塵中最后一次世俗盛宴,留下《春游》這首經(jīng)典詩詞。可以說,一個“樓外樓”,見證文化史。
近觀飲食之大美,遠眺中華文化之魂魄
“樓外樓”中的洪家身死,洪家兄弟中的老大洪家柱這個逃婚新郎跑到廣州從軍,洪家寶替兄完婚后肩負振興“樓外樓”的大任,獨辟蹊徑提出“以文興樓,以文會友”的口號。而后,在好友的建議下,他更是利用傳說和典故,將自家“杭幫菜”中的每一道菜肴都與歷史名人聯(lián)系在一起。這就是美食意韻深遠,有了一種文化和歷史傳承的味道。譬如由宋高宗西湖湖上欽點“宋嫂魚羹”、乾隆皇帝下江南品嘗“魚頭豆腐”的典故、還有由蘇東坡引出的“東坡肉”、由岳飛引出的“油炸檜”、由王羲之引出的“掌上明珠”、由袁枚引出的“八寶豆腐”、由俞曲園引出的“西湖醋魚”等等。這種“寓教于食”的創(chuàng)作方式即展現(xiàn)了浙商的智慧,亦成為《樓外樓》中飲食文化與歷史巧妙融合的高妙之處。
食色生香接地氣,工匠精神亦在于此
縱觀此前熒幕,多戲說、野史、神劇和雷劇,影視創(chuàng)作中極其缺少“工匠精神”。反觀央視熱播的這部《樓外樓》亦是此中異數(shù)。據(jù)稱,該劇是四年磨一劍劇本幾易其稿始以出爐,不難看出出品方對該劇重視程度。姑且以劇中的“杭幫菜”為例,“西湖醋魚”為什么要餓養(yǎng)三天才能烹制上桌?龍井茶如何與蝦仁搭配成為名菜“龍井蝦仁”?一扇生豬只有哪個部位才能烹制“東坡肉”?丐幫發(fā)明的“叫花雞”如何被“樓外樓”改造成贏得國際烹飪大賽的金牌?餐飲業(yè)公認“當兵靠槍,師傅靠湯”的法則,樓外樓又是怎樣熬制成味道絕美的高湯和頂湯等等,如是這些都細致入微地呈現(xiàn)中國烹飪文化的魅力,亦體現(xiàn)地道的中國工匠精神。也正源于創(chuàng)作者在戲本創(chuàng)作上精益求精用心匪淺,也讓這部具有“工匠精神”的《樓外樓》無愧史詩劇版“舌尖上的中國”這一文化標簽。
《樓外樓》劇照評論
- 評論加載中...